山水之城
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刘俊华 通讯员王登府 王欢
千丈岩,位于351国道五峰境内,一边是巨石绝壁,一边是千丈深渊。
同属武陵余脉,民间传言,柴埠溪是阳,千丈岩是阴。柴埠溪有48根朝天柱一般的山峰,千丈岩就有48个大溶洞。
但苏丕元找到这个溶洞,花了5年多时间,他断言,附近再难有这般合适的洞了。
苏丕元今年63岁,壮年时在五峰长乐坪镇上经营着一家酿酒坊。
当地山区,自古就有喝苞谷烧的传统,而苏丕元酿造的苞谷烧,得到当地一位老师傅指点,又经他10多年苦心摸索,名声在方圆数十里都叫得响。
在五峰山区,酿造苞谷烧的酒坊多达八九十家。受温度影响,当地酿酒的季节仅限于春秋两季。
为了提高竞争力,苏丕元一直想找到一个常年产酒的方法。
他偶尔听说,山里的溶洞温度恒定、冬暖夏凉,适合常年酿酒。
于是他在千丈岩附近寻找合适的溶洞,但寻遍了周边大小溶洞,不是大小不合适,就是地形不合适。
2004年,他听妻子老家白鹿庄村的老人们说,千丈岩绝壁公路下方有个大溶洞,早年修公路时碎石将洞口掩盖了。以前曾有村民进过这个洞,内部开阔、别有洞天,很适合酿酒。
苏丕元大喜过望,设法下到洞口反复勘察,决定将洞口碎石清理掉。他带领家人,光是清理洞口和开凿主路到洞口的小路,就花了5年多时间。
直到2008年,他终于挖出一个仅容一人进出的小洞口,见到了溶洞的真面目——洞深约200余米,宽度约15米,高约5米,恒温恒湿,特别适合酿酒、藏酒。
选定了这个宝洞,苏丕元请来机械设备,将洞口整理成一个大门形状,又对洞内的地面进行简单的平整。
2015年,苏丕元将酿酒的生产线搬进洞内,开始了洞酿洞藏的产酒模式。
8月10日,楚天都市报记者慕名找到这个神奇的溶洞。时逢盛夏,一近洞口,就有冷风扑面而来,不禁有些瑟瑟发抖。
洞口的温度计显示,洞内温度为13℃。在洞口不远处,一个土灶、蒸锅、十多个发酵池一溜排开,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。
苏丕元与一名伙计正在出酒糟。他告诉记者,他采用的是古法蒸馏酿制工艺,主要以苞谷为原料。也有高粱酒,还新创了七粮液。
按照现在的生产规模,每年产酒量约为10万公斤。但销量不大,很多酒都是直接洞藏起来了。
记者在溶洞深处看到,地面上摆着数百个大小不一的瓦缸。有的容量上百斤,最大的容量有一吨。
苏丕元的女婿段一鸣是这个溶洞的少主人,他介绍说,目前最久的缸有3年多了。
段一鸣说,岳父千辛万苦寻到这个溶洞,是机缘巧合,也是坚韧开拓的结果,他们已经租下了55年的溶洞使用权。现在全家人的愿望是,在这里酿出具有土家特色的苞谷烧,经过特殊洞藏工艺后,将这种洞酿洞藏的特产推荐给更多爱酒的人。
本文链接:http://ystyc.com/yc/2379.html